德國文化首頁>每週課程內容(世紀交替的現代藝術)  

世紀交替的現代藝術
I. 世紀交替的危機與選擇
  1. 科學革命與人類新思維 - 量子論、相對論推翻傳統的科學觀;
2. 工業文明與社會的新挑戰 - 社會表面的繁榮vs.人類內心的孤獨;暴發戶的輕浮、瘋狂,上流社會的禮節、炫耀俗麗 vs. 失業、貧困、戰爭,-> 社會階級分明、貧富差距大、社會流動性低;
3. 資本主義與人性的扭曲、戕害 - 利潤至上的社會病態、社會衝突;勞工剝削、冷漠的人際關係、
4. 信仰的危機;
5. 哲學家重視以人為主體的研究,研究人的的本質、自由與價值。反對理性主義,呼籲擺脫工具性的價值觀,以及因為生產標準化所導對人性個性壓抑甚或抹煞的危機,強調探討人類內心深層世界與人類存在價值,恢復人性的自由與主體的創造性: 經驗-感覺-直覺-潛意識 ->發現自我、表達自我、實現自我。
    「唯意志論」:  
    Schopenhauer 的生存意志主義, F. Niethsche 的權力意志主義 -主張自我的主觀意志作為世界的本源或萬物的本質,貶低理性,否定科學;強調個人意志的獨立,蔑視外部勢力的壓迫,主張透過個人的努力,擺脫傳統、當代的種種精神束縛,向惡勢力宣戰解放自我。
    「潛意識學說」:  
    S. Freund - 認為在人的正常意識背後,存在不為人所知,處於被壓抑地位的心理過程,潛意識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根本,它決定著人的行為與心裡活動。
    「存在主義」:  
    探究人性深陷困境之因,以及克服人性異化之途。J. P. Sartre (1905-1980,法國哲學家) 認為只有人的主觀精神的「在」才能使萬物「顯現」出來,所以人是世界萬物存在的基礎和前提。人的存在是即自我的存在,或是能動的「主觀性」,使人自我選擇、自由創造自己的本質。
Ⅱ.

二十世紀人類的問題與實驗美學的價值觀

文藝復興以來傳統的美學原則:描繪自然與人類的天性。
Paul Klee : 藝術家不再認為使藝術創作的形象符合自然形象是極其重要的,因為人們創造的精神價值更為重要。
在藝術作品的形式與結構上,按照藝術家主觀的意識來創作、發揮成為新的美學基礎。

   
The Kiss, 1907-08, Gustav Klimt
 
  文學:拋棄古典、浪漫主義的氣勢,改為描寫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盛行以來,殘酷、現實的慘淡人生,以及對人性的扭曲,試圖透過「變形記」的描繪,導引對「人」存在的再思考,對人生價值的再審視。
 
  音樂:二十世紀初的音樂家放棄使用主調音和合聲,Arnold Schoenberg 創作出"十二調音樂",取代傳統的音階組合。
 
  美術:二十世紀初的繪畫在感情表現上採取較強烈的手法:扭曲形象、強調技術手段、運用粗造單調的色彩,選擇病態的主題來表現感情。
  建築:二十世紀初的建築家反對只注重美麗外觀的建築風格。建築上現代主義的代表學派Bauhaus 主張嚴肅的建築風格以及建築物的實用功能,外觀上強調簡約與大眾化,結構、佈局強調比例與協調。
   
III. 藝文表現的新面貌
1.
藝術觀念轉變 - 藝術與社會價值的分離
現實主義藝術以揭露與批判的方式介入社會文明的建

設,要求脫離社會道德的束縛、文明傳播者的重擔,

追求純粹藝術。Kandisky:創立不考慮外部自然而純

粹自省的藝術。

Two Women Holding Flowers, 1954, Fernand Leger
2.
現代主義藝術傳達現代社會人類內心的精神世界:
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中經濟繁榮覆蓋下人性的孤獨、冷漠、焦慮、恐懼。
3.
藝術視野的拓寬與深入 - 人類心靈的揭露
 
Kandisky:繪畫是發自繪畫者靈魂,透過色彩和形態喚起感覺思想的交流。
Henri Matisse (馬蒂斯1869-1954,野獸派領袖) :藝術在表現藝術家內心的幻象。
Max Ernst (1891-1976,德國超現實主義繪畫技巧創始人):繪畫的目的在用繪畫語言展示人類的下意識。
4.
藝術表現手法的反叛
  現代藝術並非在舊的傳統基礎上進行變革、改造,而是離開原有的基礎、打碎原有的架構,甚至拋棄舊有的材料,對藝術進行徹頭徹尾的重塑:現代藝術解散了傳統藝術的表現形式、解放了傳統藝術的表現手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