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文化首頁>每週課程內容(啟蒙主義時代)  

啟蒙主義至狂飆時期(Von der AufKlarung bis zum Sturm und Drang)
I. 時間:1680左右啟蒙主義已於英國肇端盛行於18世紀的歐洲乃17世紀科學及思想革命成果的普遍化
     
II. 啟蒙運動中心:
    法國法國學者聲名瀰漫全歐法語為各國學院共同語文法國文化潮流為全歐各國上流社會的主流文化巴黎市中的沙龍是思想活動的中心場所提供哲人藝術家開明的貴族與富有的中產階級會晤交談的場所
III.
代表人物:
    英國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牛頓(Isaac Newton, 1643-1727)
    法國孟德斯鳩(Montesquieu 1689-1755)伏爾泰(F. Voltaire, 1694-1778)、盧梭(Rousseau 1712-78)
IV.
啟蒙運動發展的原因:
  知識份子中產階級不滿於特權貴族的迂腐與傲慢立意要消除特權何人們的迷惘啟蒙運動的主要推動者伏爾泰尤其痛恨頑固迷信缺乏寬容胸襟的法國教會以及迂腐變化莫測的專制王權
啟蒙主義思潮的思想依據:法國的理性主義與英國的經驗論
「理性論」:強調理性認為知識的根源在經驗之前由一些先驗自明的原則出發 ->先驗的頓悟或直覺和演繹的推論為求取真理的主要途徑即「唯心論」
代表人物:笛卡爾(R. Descartes, 1596-1650)萊布尼茲(G. Leibnitz 1646-1716 )史賓諾沙(Spinoza 1632-77)
「經驗論」:主張感官經驗才是知識的可靠來源。認為知識來自後天的經驗唯有以觀察與實驗的方法才能判定真確與否
代表人物:培根洛克
   
 
 
 
笛卡爾(1596-1650) 
牛頓,(1643-1727)
孟德斯鳩,(1689-1755)
Ⅴ. 啟蒙主義思潮的主要內容特徵:
   

1. 理性主義:認為藉由理性的推理可以了解自然與人生的奧祕。建立理想的政制與完美社會必以理性為指導依歸18世紀時任何稍有名氣者均會從事科學實驗
洛克在其「政府論二篇」(Two Treatises on Government)中主張:人民必行為必須合乎理性
只有理性的人才配有政治自由只有理性與負責的人才能行使真正的自由經由教育可以將人變為有理性而負責的人

  2. 崇拜自然欲師法自然以建立理想的人類社會並從自然界中發現規範人性的法則如伏爾泰認為造物者賦予人不可剝奪的感情這正是維繫人類社會永恆的最初法律。伏爾泰支持牛頓的名言:「自然總是自相協調的」(Nature is always in harmony with itself.)
洛克在其「政府論二篇」中主張:在政府組成前有「自然狀態」的存在
自然律為其中唯一的法律;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經由契約關係組成政府人民所交付政府的只是自然律的執行權
  3. 進步的信念理性可以發現指導一切的自然律藉以促進人類的進步人類社會與生活會與時間並而進步
Sturm und Drang (狂飆突進1767-1785)
  I. 緣起以德國作家F. Maximilian Klinger (1752-1831) 於1776創作的作品"Sturm und Drang" 為名標示德國在18世紀中葉發展的文學運動自16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德國知識份子不斷掀起反專制反封建反神權的文化運動1840 年代以來德國詩人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 (1724-1803) 反對啟蒙主義時代在文學創作上的清規戒律反對裡行的束縛主張抒發友誼愛情自然和對祖國的情感。Klopstock堪稱德國狂飆運動的開路人代表德國新興資產階級對於舊理性主義的反抗狂飆突進並非直接訴求推翻專制的政治革命運動而是德國文化發展史上一次富有政治意義的文學運動
  II. 狂飆時代的訴求
 
1.推崇盧梭的民主主義思想;
 
2.繼承德意志民族意識;
3.宣揚天才論;
 
 
4.理性與感情的融合。  
    代表作家與作品
    J. Gottfried Herder (1744-1803)
    J. Wolgang Goethe (1749-1832)
    F. von Schiller (1759-1805)
古典主義
 
I.
緣起以古希臘、羅馬時代的藝術為創作樣板、典範的藝術思潮。流行於17、18世紀的歐洲,源起於17世紀初的法國,60、70年代達致頂峰,並擴及其他歐洲國家。80 年代末古典藝術中心擴散到英、德、俄等國家。1740年後隨著古代文化遺址的發現,在德、法再度興起向古代藝術學習的浪潮,此一時期與17世紀藝術思潮有別,史稱「新古典主義」。
 
II.
古典主義的特點:
    1. 崇尚理性
  笛卡爾的理性哲學是古典主義理論的思想基礎,認為只有精神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理性是一切藝術的準繩,只有從理性中,藝術才能獲得價值和光芒,表現出永恆、普遍的真理。藝術家在創作上須服從人類理性、表現理性,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應避免一切違背常理的怪誕離奇;
  2. 擁護王權
    路易十四建立法國最高學術機構,精選全國文藝、知識、政治、軍事各界傑出人士四十人,為文化政策制定者,以及藝術創作、評論、裁決的權威機構;並對藝術家進行控制,迫使一切藝術在創作上服從王權的指揮。古典主義在政治傾向和創作宗旨上,都明顯帶有效忠王權的傾向-藝術創作的題材、情節構思至藝術品完成均圍繞一個主題:為王權服務;
3. 崇奉古代藝術
文學領域 - 創作上多取材古典,依照古典悲喜劇的格式、語言,以重現弘揚他們所崇尚的理性道德精神。在創作方法上,主張描繪「真實」、「自然」的及具有普遍意義的人物性格;
繪畫領域 -
17世紀古典主義多取材宗教、歷史、神話故事及鄉村風景,表現出嚴謹、安詳、莊嚴、宏大氣份,畫中人物動作都有相對的獨特性,無論面臨如何的處境神態安然自若,表現出崇高的理性精神。
        古典主義創作在題材選取上表現對歷史、宗教的偏好;創作宗旨則在表現人類理性、頌揚獻身精神方面的執著;在技巧上在各種藝術中均有體現的共同法則:簡潔、細膩明快的表現語言,嚴謹莊重和諧典雅的結構以及創作法則的不可逾越。古典主義常與宮廷藝術及學院派藝術相關連:宮廷藝術為古典主義發展出華麗典雅的裝飾性趨向,學院派則把古典主義的所主張的理性法則極端強化,使藝術創作生動、精緻的技巧變成死板的程式。「經驗論」與「理性論」於此時形成。
代表人物:
洛克 - 「政府論二篇」、
孟德斯鳩(Montesquieu 1689-1755) - 「法意」、三權分立、
盧梭(Rousseau 1712-78) - 「民約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