Ⅴ. |
啟蒙主義思潮的主要內容、特徵: |
|
|
1.
理性主義:認為藉由理性的推理可以了解自然與人生的奧祕。建立理想的政制與完美社會必以理性為指導依歸。18世紀時任何稍有名氣者,均會從事科學實驗。
洛克在其「政府論二篇」(Two Treatises on Government)中主張:人民必行為必須合乎理性,只有理性的人才配有政治自由。只有理性與負責的人才能行使真正的自由,經由教育可以將人變為有理性而負責的人。
|
|
2. 崇拜自然:欲師法自然以建立理想的人類社會,並從自然界中發現規範人性的法則,如伏爾泰認為造物者賦予人不可剝奪的感情,這正是維繫人類社會永恆的最初法律。伏爾泰支持牛頓的名言:「自然總是自相協調的」(Nature
is always in harmony with itself.)
洛克在其「政府論二篇」中主張:在政府組成前有「自然狀態」的存在,自然律為其中唯一的法律;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經由契約關係組成政府,人民所交付政府的只是自然律的執行權。
|
|
3. 進步的信念:理性可以發現指導一切的自然律,藉以促進人類的進步,人類社會與生活會與時間並而進步。 |
|
|
Sturm und
Drang (狂飆突進1767-1785) |
|
I. |
緣起:以德國作家F.
Maximilian Klinger (1752-1831) 於1776創作的作品"Sturm und Drang"
為名,標示德國在18世紀中葉發展的文學運動。自16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德國知識份子不斷掀起反專制、反封建、反神權的文化運動。1840
年代以來,德國詩人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 (1724-1803) 反對啟蒙主義時代在文學創作上的清規戒律,反對裡行的束縛,主張抒發友誼、愛情、自然和對祖國的情感。Klopstock堪稱德國狂飆運動的開路人,代表德國新興資產階級對於舊理性主義的反抗。狂飆突進並非直接訴求推翻專制的政治革命運動,而是德國文化發展史上一次富有政治意義的文學運動。 |
|
II. |
狂飆時代的訴求 |
|
|
1.推崇盧梭的民主主義思想;
|
|
|
2.繼承德意志民族意識; |
3.宣揚天才論; |
|
|
4.理性與感情的融合。 |
|
|
|
|
代表作家與作品 |
|
|
J.
Gottfried Herder (1744-1803) |
|
|
J.
Wolgang Goethe (1749-1832) |
|
|
F.
von Schiller (1759-1805) |
古典主義 |
|
I.
|
緣起:以古希臘、羅馬時代的藝術為創作樣板、典範的藝術思潮。流行於17、18世紀的歐洲,源起於17世紀初的法國,60、70年代達致頂峰,並擴及其他歐洲國家。80
年代末古典藝術中心擴散到英、德、俄等國家。1740年後隨著古代文化遺址的發現,在德、法再度興起向古代藝術學習的浪潮,此一時期與17世紀藝術思潮有別,史稱「新古典主義」。 |
|
II.
|
古典主義的特點: |
|
|
1.
崇尚理性 |
|
|
笛卡爾的理性哲學是古典主義理論的思想基礎,認為只有精神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理性是一切藝術的準繩,只有從理性中,藝術才能獲得價值和光芒,表現出永恆、普遍的真理。藝術家在創作上須服從人類理性、表現理性,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應避免一切違背常理的怪誕離奇; |
|
2. 擁護王權 |
|
|
路易十四建立法國最高學術機構,精選全國文藝、知識、政治、軍事各界傑出人士四十人,為文化政策制定者,以及藝術創作、評論、裁決的權威機構;並對藝術家進行控制,迫使一切藝術在創作上服從王權的指揮。古典主義在政治傾向和創作宗旨上,都明顯帶有效忠王權的傾向-藝術創作的題材、情節構思至藝術品完成均圍繞一個主題:為王權服務; |
3. 崇奉古代藝術 |
文學領域 - 創作上多取材古典,依照古典悲喜劇的格式、語言,以重現弘揚他們所崇尚的理性道德精神。在創作方法上,主張描繪「真實」、「自然」的及具有普遍意義的人物性格;
繪畫領域 - 17世紀古典主義多取材宗教、歷史、神話故事及鄉村風景,表現出嚴謹、安詳、莊嚴、宏大氣份,畫中人物動作都有相對的獨特性,無論面臨如何的處境神態安然自若,表現出崇高的理性精神。 |
古典主義創作在題材選取上表現對歷史、宗教的偏好;創作宗旨則在表現人類理性、頌揚獻身精神方面的執著;在技巧上在各種藝術中均有體現的共同法則:簡潔、細膩明快的表現語言,嚴謹莊重和諧典雅的結構以及創作法則的不可逾越。古典主義常與宮廷藝術及學院派藝術相關連:宮廷藝術為古典主義發展出華麗典雅的裝飾性趨向,學院派則把古典主義的所主張的理性法則極端強化,使藝術創作生動、精緻的技巧變成死板的程式。「經驗論」與「理性論」於此時形成。 |
代表人物: |
洛克
- 「政府論二篇」、
孟德斯鳩(Montesquieu 1689-1755) - 「法意」、三權分立、
盧梭(Rousseau 1712-78) - 「民約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