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文化首頁>每週課程內容(巴洛克時代)  

巴洛克時期 (Barock)
I. 定義發軔於16世紀下半葉的藝文表現方式。義文barocco指邏輯過程遭受曲解之義。葡萄牙文指不規則的珍珠,法國使用此一名詞則指隨心所欲、未合乎平衡的畫。
     
II. 發展背景
  •  
思想、政治、社會在此時正面臨一大混亂發展期。
 
  •  
文藝復興時期對理想平衡的審美觀點已發展至盡頭。天主教徒認為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表現方式,無法使人產生情緒上的共鳴,乃著重教堂儀式中濃厚的聽覺與視覺的想像;新教徒亦要求與古典、嚴肅標準不同的的藝術形式,亦便更能符合個人的虔誠;
 
  •  
專制君主、天主教會喜歡炫耀他們的榮華富貴,新教的資本家也傾向以藝術創作來裝飾自己的居住環境,因而促使他們探尋感官的刺激;
 
  •  
非洲與美洲的殖民經營,賦予藝術家更多、更新的題材,以及廣大的空間感;
 
  •  
科學革命亦影響藝術家對現實的描繪,從權威式對自然的看法轉移到試驗式的看法。
 
III. 巴洛克時期劃分
  17世紀初至1680年為「巴洛克時期」,音樂的巴洛克時期一直持續到18世紀中葉; 1680以後文學與美術進入「新古典主義時期」
Ⅳ. 巴洛克藝術的特色
 
  •  
 
巴洛克藝術是自然而非理想,是感情而非理性的。從感官藝術而言,巴洛克藝術充滿動作、活力、色彩,著重對世界作真實的描述,具有強烈的情緒上衝擊;
 
  •  
 
藝術家放棄「文藝復興」傳統對空間整齊和狹窄的看法,改為接受廣大式的觀點,以及表達人在宇宙間的渺小。
 
  •  
 
巴洛克時期的畫家,很少在它們的畫裡使用水平與垂直線,而傾向使用弧線及對角線,畫中充滿動勢戲劇性的的色彩與光影,畫裡空間營造無限的錯覺。
 
  •  
 
建築師也喜歡在作品中表達無限空間的感覺,建築物正面內部均充滿裝飾,造型採用大量弧線,普遍採用圓屋頂,室內大扶梯、注重建築物四周的景觀,則為另一特色。
  •  
 
音樂家以擴大音調製造出使人產生無限空間感的回音;
  •  
 
詩人則描寫人生在世的短暫與無常。
     
  巴洛克時期代表的畫家
    義大利:Caravaggio (卡拉瓦橋1573-1610) 、 Bernini (貝尼尼 1598-1680)
法國:Poussin (樸桑 1594-1665)
荷蘭:Rembrandt (林布蘭 1609-69)

巴哈, (1685-1750)
樸桑畫作
貝尼尼,(1598~ 1680)
   
巴洛克時期代表的音樂家
 
義大利:Antonio Vivaldi (韋瓦第1678-1741)
德意志:J. S. Bach (巴哈 1685-1750)、
P. G. Handel (韓德爾1685-1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