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本章重點:
一、
倫理的意義
二、
商業倫理的意義
三、
商業倫理的理論基礎
四、
本研究之章節安排
第一節 倫理的意義
一、倫理的定義
倫理之意義,根據韋氏大辭典的意義,是指要符合道德標準或者是某一專業行業的行為標準。一般而言,在法律制定未周延的範圍之外,特別需要靠倫理來運作。至於何謂倫理,以下蒐集國內外學者之定義如下:(林瑞嘉,2000)。
1.
許士軍(1991): 基本上代表一種基於道德觀點所做的有關「對」與「錯」的判斷,構成對於人們行為的規範。
2.
吳秉恩(1994): 倫理是指人際之間符合某種道德標準的行為法則。
3.
葉匡時、周德光(1995):倫理的性質,並非經濟或政治上的利害,亦非藝術上的美醜,亦和知識上的真偽無關,而是道德上的對錯。而當不同的倫理規約發生衝突,即有『適用差序』(如移孝作忠),本身亦視為一種倫理。
4.
Frankeua(1963):一個社會的道德規範系統,賦與人們在動機上及行為上,是非善惡判斷的基準。
5.
Runes(1964): 符合公正的或正確的行為。
6.
Taylor(1975): 探討道德本質與基礎,包括道德判斷、標準及行為準則等各個方面。
7.
Barry(1979): 倫理決定人類行為之優劣,涵蓋相關的行動與價值觀。
8.
Steiner(1980): 倫理是大量的道德原則或各種的價值觀,做為指導行為的標準。
9.
Beauchamp &
Bowie(1983):探究善惡是非,因而決定行為的應當性。
10.
Hosmer(1987): 包含信仰系統,其支持一特定的道德觀點,通常有多樣化的形式。
11.
Steidlmeier(1987):「倫理,於本質上是正面的,富創造力的,以尋求人類自我實現的真、善、美。
12.
Clarence Walton(1988):倫理指涉及人們以道德和正義為標準,以判斷人類行為舉止的是與非。
13.
Sugden(1989): 倫理是人類社會的一種自發性順序(Sportaneous
Order)。
14.
Colema(1990): 倫理的建立,可以定義人際間互動的義務與期待關係。
15.
Marcus(1993) 系統化的探詢人類行為,其目的在發現管理人類行為應有的規則,和人類生活中值得尋求的善與價值。
綜合上述,本研究將倫理定義為:社會的道德規範,以做為人類行為指導之準則。
二、倫理的價值
(一)
社會秩序的維繫機制
1. 解決衝突
2. 降低角色期待的行為不確定性
(二)
預防人性向下沈淪的行為準繩
(三)
增進人類行為的價值性與意義性
三、倫理的形成
(一)
人際互動自然的演化過程
(二)
少數人認同的理想,逐漸形成多數人的認同
(三)
人類合群互助之天生逐漸排除「不合作」「不溫馴」之異端所演化而來
(四)
人類自利理性所演化的自發性社會集體行為
四、倫理的維持
(一)
外在制約力:千夫所指輿論之壓力
1. 輿論共識之程度
2. 違背者抗壓之程度
(二)
內在拘束力:倫理規範的內化作用
1. 社會化之深度
2. 個人內化之深度
第二節 商業倫理的意義
一、商業倫理的意義
國內外學者對商業倫理的定義(林瑞嘉,2001)
1.
徐木蘭(1990): 老闆級的商業倫理包括:老闆與員工、老闆與社會和公司與消費者的關係。而員工級的商業倫理也應包括三個層面:員工彼此間的關係、員工與老闆之間的關係、員工對消費者之間的關係。
2.
黃國隆(1991): 是企業行為的準則,亦即規範企業與內部員工及社會大眾之關係的道理。
3.
吳秉恩(1994): 將是非之倫理應用於企業營運及管理行為,亦即商業倫理規範了企業與環境間、企業與企業間、企業主與專業經理人間、主管與部屬間的倫序與關係,以及企業內員工個人之人身理性自覺。
4.
許士軍(1994): 著重於倫理關係的實質內容,要求企業能壓抑自利動機,追求對於社會公益或其他相關群體福祇的貢獻。
5.
葉匡時與周德光(1995):在企業體系內或是在企業社會中的道德規範系統,此一道德規範系統能在與企業有關的事項上,賦予個人或企業在動機或行為上的是非善惡判斷標準。
6.
吳成豐(1995): 商業倫理是指企業組織內強調倫理道德觀念,其中包括公司與政府、民意代表、供應商、股東消費大眾、員工、公司內員工與員工之間的各種道德關係,顯示出一個企業對於「對」與「錯」事實之價值判定。
7.
Clarence Waltyon(1977):商業倫理是對人類行為舉止判斷,是與非的倫理正義標準加擴充,使其包含社會期望、公平競爭、廣告審美、人際關係等應用至企業上。
8.
Frederick(1977):個人在面臨衝突的目標、價值觀與組織角色時所做的決策。
9.
Jeffery(1977): 含有道德價值的管理決策。
10. Steiner(1980): 主要考慮企業決策對人們的影響。
11. Lewis(1985) 在特定的情況下,對於倫理行為、事實提供引導的方針、準則及規範。
12. Velasquez(1988):商業倫理是道德上對或錯的一種專門化研究,其研究重心在於如何將道德標準應用到企業政策、制度和行為。
13. Hay(1989): 是由個人、合夥人、公司或企業組織做成的「好壞或對錯」的決策選擇。
14. Carroll(1989) :企業組織內的工作成員,其行為、決策或行動的正當或錯誤。
15. David(1991) 商業倫理在調解顧客、員工、股東、債權人、社區和其他支持機構等之間的利益平衡。
綜合上述分析,本研究將商業倫理定義為:企業組織內的參與成員或組織外之攸關當事人,彼此相處的倫理關係與行為指導之準則。
二、商業倫理的範圍
在國內方面,余坤東(1995)以Frederick et al.(1992)之調查研究提出商業倫理觀具一致性共識的議題,並加上其整理實務界之議題,所綜合之架構如表1-1。
【表1-1】 商業倫理之範圍
三、商業倫理之議題
國內外學者對於商業倫理議題之研究為數不少,其中吳成豐(1997)則歸納國內外學者之看法,認為商業倫理的實施主要分成以下八項:
1、訂定道德準則。
2、實施道德訓練。
3、打擊不道德行為。
4、主管檢視自我決策並監督部屬行為。
5、回饋社會行為。
6、改變組織文化(授權及擴大參與)。
7、改善行政倫理。
8、慎選新進人員。
鄭美倫(1994)將國外學者關於商業倫理議題歸納整理為四個議題,分別為「安全責任之維護」、「誠信原則之執行」、「內部道德之稽核」與「公平競爭之要求」,並以這些倫理項目為主要依據,設計成「商業倫理觀量表」。
五、商業倫理的價值
(一) 維持商業活動的交易秩序
(二) 降低商業活動的交易成本
(三) 提升商業活動之生產力與競爭力
(四) 增進參與商業活動者之個人倫理
(五) 與社會倫理相輔相成
六、商業倫理的形成
(一)
存在於商業社群中之倫理共識
(二)
隨著政經社會文化環境逐漸演化
(三)
根植於社會倫理之共識
(四)
有賴教育訓練之紮根
七、商業倫理的維持與變遷
(一)
商業結構變化引發之變遷
(二)
科技發展引發之變遷
(三)
社會發展引發之變遷
(四)
教育文化發展引發之變遷
(五)
經濟發展引發之變遷
第三節 商業倫理的理論基礎
一、規範倫理學 normative ethics:主觀的價值判斷探討倫理「應如何」
如:功利論、義務論、公義論、美德論、儒家倫理等。
二、實証倫理學 positive ethics:客觀的實証研究
探討倫理是什麼
如:Auguste
comte 孔德等之實証主義
第四節 本研究之章節安排